《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药物分析
- 发布时间:2024-04-26
- 访问量:0
《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药物分析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4-26
- 访问量:0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本草经》虽托神农氏之名,实则是秦汉时期多位医药学家归纳整理的当时药物治疗经验成果。《本草经》中记载药物共365味,包括动物药67种、植物药252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文字简练朴实,详细记载了大量有效的药物治疗经验,是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本草经》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至今都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常见类型有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恶性疟等。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大汗、头痛、四肢酸痛和乏力等。治疗疟疾的主要方式药物治疗,包括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喹啉衍生物和抗叶酸类药物等。此外,中医也对治疗疟疾有一定的疗效。
在近年来,对于疟疾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屠呦呦团队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终于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典籍,其中关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记载丰富而深入。为我们今天研究疟疾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药物的数量来看
《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的药物总计为23味,在全书药物占比为6.30%(23/365),这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疟疾治疗的重视。这些药物中,以植物药为主,共计18味,动物药5味,无矿物药,反映了古代药物来源的多样性和自然性。
从药物的分类来看
这些药物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其中,上品药5味,中品药5味,下品药13味。这种分类不仅体现了药物的质量和药效的差异,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从药物的性味来看
辛味“能散、能行、能润”;酸味“能收、能涩、能补肝体而泻肝用、能安蛔”;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能解毒”;苦味“能泄、能燥、能坚、能发”;咸味“能下、能软”。《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的药物以辛温、辛平为主,其中苦味药7味,甘味药1味,辛味药11味,咸味药4味,无酸味药物。性温热药9味、性寒凉5味、平性药9味。这些性味特点与疟疾的寒热往来、正邪交争的病理特点相吻合,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性味与疾病性质相匹配的认识。
从药物的主治功效来看
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23味具有治“疟疾”作用药物的功效进行具体分类,这些药物以治疗温疟为主,共计16味。此外,还有治疗痎疟、截疟的药物各2味,以及治疗疟疾、主疟、鬼疟的药物各1味。这些药物的功效主治与疟疾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疟疾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有治疟功效的药物如常山、蜀漆等。这些药物在后来的中医药治疗疟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常山,具有劫痰截疟之功,是中医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之一。而蜀漆则主疟及咳逆寒热,对于疟疾的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
此外,青蒿也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之一。虽然《神农本草经》中没有明确记载青蒿的治疗疟疾功效,但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明确提出了青蒿为治疟要药。这一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现代研究,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6种,患者感染疟原虫可以发生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脑疟甚至死亡。根据《本草经》记载具有治“疟疾”作用的23味药物中,治疗温疟类药物最多共计16味;治疗痎疟、截疟药物各2味;治疗疟疾,主疟,鬼疟药物各1味。中医的精髓在辨证论治,古人对疟疾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总结《本草经》中治疗“疟疾”药物的同时,要根据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分析,才能更加准确确认药物的抗疟作用。
总结
《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疟疾的药物具有数量多、分类全、性味多样、功效明确等特点。这些药物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疟疾治疗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认识,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时,这些药物的现代研究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路,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在疟疾防治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