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特医食品,你都了解吗?
健康的人一日三餐,享受着各种美食,但对于部分慢性疾病患者或术后患者来说,最基本的进食也可能存在问题。于是就有了相应的替代品——特医食品。
随着国家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病人的营养治疗方式也越来越重视。营养治疗可以增强各种临床治疗手段的效果,减少感染的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是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特医食品是营养治疗的关键环节。
一、特医食品有什么类别?
特医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另外,此类食品只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并不能替代药物用于疾病治疗,也不能声称此类产品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
包含全营养、特定全营养和非全营养三个类别。
全营养配方食品: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适用于对营养素进行全面补充且对特定营养素没有特别要求的人群。满足目标人群营养需求;
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在特定疾病或医学状况下营养需求(共13种特定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肾病,肿瘤,肝病,肌肉衰减综合,炎性肠病,创伤、感染、手术及其它应激状态,食物蛋白过敏,难治性癫痫,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炎,脂肪酸代谢异常,肥胖、减脂手术);
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可满足目标人群部分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包括电解质配方食品有14种,碳水化合物组件配方食品有8种,蛋白质(氨基酸)组件配方食品有5种,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食品有2种,流质配方食品有1种,脂肪(脂肪酸)组件配方食品有1种,一共有31种。)不适用于作为单一营养来源。
比如,对于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有相应的糖尿病全营养配方食品、呼吸系统疾病全营养配方食品、肾病全营养配方食品等,对于术后患者如减脂手术患者,有减脂手术全营养配方食品。
当目标人群无法进食普通膳食,或者无法用日常膳食满足其营养需求时,特医食品可作为一种营养补充途径,以起到营养支持作用。同时,针对不同疾病的特异性代谢状态,特医食品对相应的营养素含量也提出了特别规定,以便更好地适应特定疾病状态或疾病某一阶段的营养需求,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
二、特医食品不同于药品和保健品?
虽然特医食品与保健品一样,都与“营养”有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使用对象、作用不同,可靠性也不一样。
保健品面向的是普通人群,可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人群,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所谓的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满足疾病人群对部分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求,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保健品的作用在于,一些有功效成分及活性物质达到一定含量后,可以起到调节人体机能的功效,主要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
而特医食品则是提供营养支持,在促进病人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临床上使用的特医食品都是经过医学验证,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证据,而保健品在这方面是相对缺乏的。药品是用来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虽然特医食品也是为患者准备的,但它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不能算作药品。
三、特医食品使用指南
我国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数量庞大,其中包括正常生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如孕产妇、老年人)以及病理状况下人群(糖尿病、肾病、肿瘤等各种疾病患者和手术等损伤人群)。但实际上,受各方面条件影响,规范接受营养干预的却是少之又少。
虽然说特医食品不是药品,在使用时危险性没有药品那么大,但如果使用得不规范,同样也会影响患者的使用效果。它不适用于非目标人群使用,不同疾病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不能盲目补充,因此,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食用。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还需根据病人的体重、身体状态等来选择特医食品,食用量也需要根据病人自身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一天可以安排3-5餐,当然,具体的餐次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每餐患者能够承受的进食量,以及患者消化道的情况,等等。如果患者可以吃饭,只是进食量很少,摄入的食物比较局限,可以把特医食品作为两餐间的加餐,如果患者已经完全无法进食,就需要每餐都使用了。
特医食品往往以粉剂的形象出现,由于开水会破坏其中不耐高温的营养成分,所以最标准的冲泡方式是用温水冲调。尤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酸性或碱性的液体作为溶剂,以免特医食品中的一些成分在酸或碱性环境中发生反应。